花蓮市郊如果種櫻花,落羽松...等繽紛樹種
這種預算不知值得花嗎

1612561105  
上為 花蓮 梅園竹村步道
下為 京都  嵐山 渡月橋
 
 
1612561106  
 
上為 花蓮市 水源地
下為 京都 嵐山 


全台甚多閒置的公共建設 ,蚊子館...
看來是不能異想天開

 芳草鮮美 落英繽紛
如果被閒置 似乎也無妨^^

,春天適合作夢的時節..... 
春天適合作夢的時節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別生氣!瘋櫻花,日本能 台灣就是不能! (  旖想後一個月看到的文章 2012/03/19 )

原文網址: 別生氣!瘋櫻花,日本能 台灣就是不能! | 旅遊新聞 |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://www.nownews.com/2012/03/15/153-2794316.htm#ixzz1pWiWWLG8

阿里山花季的要角吉野櫻已經盛開,比起山櫻花,這種「最有日本味」的櫻花綻放,人潮蜂湧而至的「盛況」可想而知,很多人都會說「哇!好像在日本賞櫻喔,根本不必出國!」,這種說法是對也是錯,對的是「花看起來一樣」,錯的是「賞花的氛圍,完全不一樣」!

今年的二月和以往不一樣,一個是「林來瘋」,一個是「櫻來瘋」,應該都沒忘記武陵賞櫻的美麗變哀愁吧?台灣的「一窩蜂」現象,又在這次發作,習慣的「短線操作」,也如影隨形。

無論從「新寵」的武陵櫻花季,或是「老字號」的陽明山花季、阿里山花季,塞車,不是唯一的問題,也不是全然無解,更關鍵的問題在於「心態」、「心境」與「空間」的思維能否改造,換句話說,就是如何能從「一窩蜂熱潮」轉變為「內化的雅興」。

日本的賞櫻,不只是視覺上的饗宴,而是歷經百千年來,逐漸內化於社會人心的一種文化、儀禮,賞的不只是「景」,更在於「境」。

日本人愛櫻花,從品種的不斷研發、栽種櫻花適性適所的場地、空間考量,都不是一朝一夕,也不是侷限於某地某處,早期種在皇室、貴族的御所花園,擴及至地方政府、居民選擇適合的河畔、堤岸、公園或是自家栽種,種植的櫻花品種還會考量與環境、氛圍的契合。

種植櫻花講究的不只樹種、花形,也在於一種與環境空間共構的氣氛,而人們在引領期盼的櫻花季到來之際,由於長年融入生活,已然形成的「文化」,讓即使人潮不斷的「賞櫻名所」,散發出的依舊是怡然、陶醉、優雅的情趣,這些都在周邊交通設施、賞櫻處所的空間規劃以及賞櫻人們的行為舉止上顯現。


▲即便在都會區的東京上野公園,空間、設施的區劃得宜,也能讓人享受雅緻賞櫻之趣。(攝影/記者謝禮仲)

東京的上野公園、新宿御苑,擴及青森的弘前、秋田的角館、長野的松本古城,直到最南端沖繩的名護,不僅「百選櫻花名所」,全日本的櫻花遍植,形成每年全民關注的「櫻花前線」,無論都會大城或山野小村,凡賞花的地區,大眾交通運輸多半方便、順暢,人們除卻湧向「名所」賞花,即便一個櫻花數量不多的小公園,也能讓他們陶然享受。

「櫻花名所」不只讓人們賞花,也形成促進社區營造、空間改造、振興經濟等多重動力,讓人們賞花的選擇去處多元且富地域特色,而人們愛花、惜花漸漸形塑成生命儀禮的內化,讓人們可團坐花樹下歡愉共聚,即便只有一株盛開的花樹,佇立細賞、靜坐、寫生,也能夠怡然享受花季的詠嘆。


▲賞櫻已然內化為日本人民的生命儀禮,於是,人與櫻共融成詩入畫,自成靜美的詠嘆。(攝影/記者謝禮仲)

一旦空間的營造形成,人們懂得從賞花至賞境的內化昇華,賞櫻就不再是一窩蜂的熱潮,而是流轉於人心的雅興與感動,整個從「景」、「境」、「心」的賞櫻氛圍,也就自然優雅成形。


▲講究環境空間營造與人民素質相配合,賞櫻氛圍於焉風雅。(攝影/記者謝禮仲)

回到台灣,就以「火紅新生代」的武陵來看,初始以安置榮民、開創高山農場拼生計(經濟)的定位,山谷河畔成片的果園、高麗菜園,養了生計,卻壞了環境,空氣中飄著是雞糞味、農藥味與揮之不去的蒼蠅群;所幸,後來有了政策的轉向,以及至少兩位擁有環境、空間改造思維的主事者,才能有今日梅花、櫻花、果花等四季盛景紛呈的改變。

一位是不幸已於2002年辭世的前武陵農場場長黃明福,1997年勇於放棄每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的高冷蔬菜耕種,進行大規模造林的農場轉型計畫,還給櫻花鉤吻鮭賴以生存的七家灣溪乾淨的水源,也讓武陵山谷間,有了綠樹成林、繁花綻放的美麗改變。另一位則是目前任職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林永發處長,當年他在雪霸擔任處長任內,將武陵成排綿延的電桿消失於地面,才能讓遊客在賞花賞景時,免於電線桿的視覺干擾。


▲武陵改造成功,塑造了可以優雅賞櫻的環境與條件。(網友提供)

環境、空間的改造完成,給了形塑「意境」的機會,但在今年的熱潮中,非但沒有優雅的賞花情調,大量遊客進入更造成環境與空間的負擔與破壞。這當然關係到權責單位的缺乏「預警敏銳度」與管理應變的措手不及,但遊客也得負起相當大的責任。

或許有人怪罪媒體的「大肆宣傳」,但人們是否也看到「武陵塞爆」的新聞不斷播出而停止持續湧入?暫且把塞車、擠爆的原因、責任擺一邊,進入武陵的遊客只單純賞花拍照?有多少人「不小心」折斷了綻滿繁花的樹枝?有多少人刻意搖晃、敲打去製造「浪漫的櫻花雨」,又有多少人不檢討自己的衛生習慣,只抱怨甚至大聲責怪整天不停打掃廁所的工作人員?

蜂湧而至的人潮一哄而散之後,留下的是什麼?其他各地的賞櫻熱點,如北投復興三路的「櫻樹花道」,明明寫著偌大的「花道旁請勿停車」,又有多少人視而不見,只圖個人賞花拍照的私利?

▲武陵賞櫻能否從2012爆量壅塞的經驗中找到出路?(網友提供)


▲對「請勿停車」告示視而不見之類的遊憩行為不改,優雅賞櫻在台灣,還很遙遠。(攝影/記者謝禮仲)

看到了賞櫻熱,私人的土地準備改種櫻花以求來年大發利市,甚或有要求地方政府砍掉原有的行道樹,改種櫻花的聲音出現,這不又是台灣社會慣有的「一窩蜂」與「短線操作」的思維重複再現?

進入高潮的阿里山花季,相較於武陵,是「老牌」的季節盛事,關於交通的管制疏導、大眾運輸的規劃、遊客總量的節度,以及賞花遊客的舉措行為,是否會有更優質的表現,值得我們觀察審視。

「賞櫻熱」不是壞事,在經歷那麼多的慘痛經驗後,從政府到人民,如果沒有從中汲取教訓,不從長遠的眼光做整體規劃、選擇適合的地域與空間,不改變推動觀光旅遊的思維與作法,不改變個人旅遊的觀念與行為,儘管你要說「崇洋媚外」、「長他人志氣、滅自己威風」,從賞櫻熱這件事來看,還是不得不遺憾的說:「日本能,台灣就是不能!」


▲(記者謝禮仲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hntwro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